2016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公布
熊十力的由革命而至文化、由佛教而入儒家的转变,其根源在于他的生命体验,就是要探求宇宙人生的诸大问题。
正如陈来所言:儒家哲学思想的特点是:突出人的实践智慧,而不突出思辨的理论智慧。因此,我们认为儒学的分类是颇为必要且多有助益的,元儒学、实践儒学与文献儒学三个类别相互支撑,对于我们继续当下的儒学研究、理解儒学自身的价值与推动儒学现代性的建设都是富于启发意义的。
《论语·子路》中载,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可以说,儒学之名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含混性,这种含混性不仅表现在日常指称之中,也表现于当下对儒学的研究之中。又比如,郝大维、安乐哲论孔子之仁: 仁基本上是一个整合的过程,这可从二和人合成仁字这一点表明。比如,梁涛的《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》即以出土文献为依据加深了对思孟学派的研究。(作者来自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) 进入专题: 儒家 儒学 。
孔子告其门人曰:‘冉有非吾徒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前者的价值不难理解,后者的努力也发挥着自身的效用。对立面之间互相感应,互相转化,因此有统一性。
他认为太极之理是最高的精神本体,太极散在万物中,而万物分享了太极全体,这就叫理一分殊。罗钦顺针锋相对地提出:格物之义,……当为万物无疑。罗钦顺还没有提出物质不灭的思想,但他已经前进了一步,为后来的王夫之解决这个问题,准备了必要条件。由具体到抽象,再由抽象到具体这样的过程。
由此可见,罗钦顺认为,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。正因为理气不容分,所以圣人才一直说下来,更不分别。
自形体而观,若有内外之分,其实一气之往来尔。[33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上。程颢说:形而上为道,形而下为器,须着如此说,器亦道,道亦器。这个看法实质上是正确的。
盖工夫至到则通彻无间认物亦我,我亦物,浑然一致,虽合字亦不必用矣。[42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附录《答欧阳少司成崇一》。他们无限夸大个人主观精神的作用,以主观吞噬客观,将形影弄精神,是极其荒谬可笑的。[4] 罗钦顺对朱熹认理气为二的批判是深刻的。
先生之言理气不同于朱子,而言心性则与朱子同,故不能自一其说耳。这就同朱熹的说法没有任何区别了。
[47] 意思是王阳明致良知的说法违反了《大学》原意,从根本上颠倒了认识过程。[36] 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,心学派的错误,和佛教一样,是以虚灵知觉之心代替客观事物。
程朱派有一种说法,认为气有生灭。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,格物也。由于当时科学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,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思想,还不能对世界的发生和发展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,他还继续沿用了朱熹理一分殊的说法,特别是对理的解释,还有牵强附会甚至神秘主义的一面。他指出,太极生阴阳即理生气的观点,是朱熹的一个根本错误,其理气为二的观点,即由此而来。罗钦顺指出这一点,不仅揭露了朱熹理学的矛盾,而且进一步揭露了他的理学唯心论的实质。在改造理一分殊的基础上,罗钦顺还批判了朱熹的太极观。
又说:圣人所谓太极乃据易而言之,盖就实体上指出此理以示人,不是悬空立说,须仔细体认可也。它首先由北宋的二程(主要是程颐)提出并作了唯心主义的回答。
有心必有意,心之官则思,是皆出于天命之自然,非人之所为也。这是他关于理的唯物主义的又一个基本观点。
[15] 程颐、程颢:《二程语录》。罗钦顺正是利用这些说法,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。
他公开批判朱熹说:盖朱子尝有言曰:‘气质之性即太极全体堕在气之中。其理之一,常在分殊之中。[44] 他以格物之物为万物,不仅否定了王阳明的错误观点。这和朱熹的体用观是根本对立的。
对朱熹来说,这是一个矛盾,也是一个难题。故气有聚散,便有聚散之理。
他认为,物质气是宇宙的根本存在,是世界万物的本原。罗钦顺发挥说:窃详其意,盖以‘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,不说个形而上下,则此理无自而明,非溺于空虚,即胶于形器,故曰须着如此说。
这就解决了理学自身所不能解决的矛盾,把人类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。他说:气之聚便是聚之理,气之散便是散之理,惟其有聚有散,是乃所谓理也。
既无良知,怎能说良知即天理?可见,理是客观存在的,良知即天理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。否则,它本身是很难实现这一转化的。关于整个宇宙,罗钦顺也承认它是永存的。他力图用物质的原因说明世界的统一性,这是值得肯定的。
[6] 他坚持理气为一物,认理为气之理。但是,当他运用唯物主义自然观解决人的本质这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时,却又陷入了理学唯心论。
[35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续卷下。这也是旧唯物主义者不可避免的局限性,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。
这就进一步论证了理者气之理的唯物主义观点,彻底否定了气有生灭而理无生灭的理学唯心论。这样,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就不能贯彻到底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